鵝鑾鼻公園裡有一座有名的燈塔~鵝鑾鼻燈塔,
幾乎只要有來墾丁玩的遊客,
就一定會順道來這裡走走看看!
鵝鑾鼻燈塔是台灣最南端的燈塔,
也是照射距離最遠的燈塔,
週邊就是鵝鑾鼻公園,
白天可以到鵝鸞鼻公園走走,
晚上也可以來看燈塔。
[贊助商連結]
一進入鵝鑾鼻公園就可以看到一大片的草原喔!
鵝鑾鼻公園進入需要買門票:
停車費:大型車60元、小型車40元、機車10元
門票:全票40、半票20元
開放時間:
1月~3月、11月~12月:07:00~17:30
4月~10月:06:30~18:30
來玩跳拍囉!
我們還真得很愛玩跳拍咧!
不管是老的小的,
凡走過必跳一次啦!
我們這一家人~
哇!我跳得最高耶!
要控制到四個人都跳起來的畫面~好難呀!
不過拍不到完整的畫面也沒關係,
重點是:大家高興快樂就好了啦!
鵝鑾鼻公園佔地59公頃,因屬於珊瑚礁石灰岩地形,
所以地理景觀上十分奇特,有怪石、巨礁及洞穴,
而園內豐富的動植物是本區的特色之一,
每年的九月紅尾伯勞鳥群飛過境,場面壯觀,
常吸引大批愛鳥人士前來欣賞。
跳拍玩完了,
繼續往前走吧!
這天的遊客很多,
尤其是大陸仔更多~
為什麼會在鵝鑾鼻這裡建造一座燈塔呢?
燈塔興建的導因是美國商船羅發號沉船事件,
因此英美要求建塔,清光緒8年“西元1882年”,
特聘英國技師於此興建燈塔,
初建時經常遭受當地原住民侵擾,故塔基築有炮台,
圍牆上開鑿槍眼,牆外四週並挖設壕溝,
建成後曾派武裝士兵守衛,是世上少見之武裝燈塔。
嗣因臺灣割讓日本,清軍撤離時曾把燈塔炸燬,
後於光緒24年重建,二次大戰時因其地理形勢重要而屢被轟炸,
光復後依原建築修復迄今。
[贊助商連結]
台灣八景石碑,
其中「鵝鑾鼻」模仿王羲之筆跡寫成「鵞鑾鼻」三字~
鵝鑾鼻為台灣南端海角,屬於珊瑚礁石灰岩地形,
所以地理景觀上十分奇特,
有怪石、巨礁及洞穴,海景更是一絕,
被視為「台灣八景」之一。
在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,以燈塔為主體,
規劃出鄰近59公頃的風景區。
所有的建築都是白色的,
看起來有一種高雅、潔白的美感!
可惜這天去的時候,
天空開始變灰灰的,
好像即將快要下大雨似的~
鵝鑾鼻燈塔區有開放遊客進入參觀~
開放時間:早上9:00~下午4:00
鵝鑾鼻燈塔高21.4公尺,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,
光度達180萬燭光,每30秒旋轉一周,見距20海浬,
是台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,有『東亞之光』的美譽。
室內還有展示各處的燈塔照片~
每一處的燈塔建造都有所不同喔!
[贊助商連結]
鵝鑾鼻燈塔原來是陳誠提的~
裡頭還有整個燈塔園區的全景模型~
對了!
從鵝鑾鼻公園入口處走到上面鵝鑾鼻燈塔,
一路上遮陽的地方少之又少少少,
所以我會建議請最好帶把傘,
記得水也要順便帶喔!
如果你有打算要去走步道時,
水和傘更是要帶在身上喔!
不然太陽很大時,會很曬的喔!
[贊助商連結]
這是第一座我最靠近的燈塔喔!
可惜這天的天氣不好,
我拍不到藍藍的天,
不然白色的鵝鑾鼻燈塔配上藍藍的天
一定美呆了!!!!!!!
鵝鑾鼻燈塔自高潮面算起,至燈火中心的高度是56.4公尺,
白色圓形鐵塔內共分五層,第一層儲煤油,第二層置格林砲,
三層為洋人休憩所,四層則設置榕林砲,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。
就在我們逛完鵝鑾鼻燈塔區時,
突然下起傾大雨來啦!
慘得是我們竟然沒有帶到傘,
只能趕快衝呀!躲雨去了!
本來還打算去走步道的,
這下都被雨水給泡湯了......
[贊助商連結]
希望下回再來鵝鑾鼻燈塔時,
會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~
鵝鑾鼻公園在哪裡?
【自行開車】
1.由台北南下高速公路末端往墾丁方向→接17省道(即濱海公路)→
經水底寮後轉入1號省道→過楓港接26號省道→經恆春至墾丁→再南行即可抵達。
2.由高雄走17號省道(即濱海公路)→經水底寮後轉入1號省道→
過楓港接26號省道經恆春至墾丁→再南行即可抵達。
3.由屏東走1號省道→過楓港接26號省道經恆春至墾丁→再南行即可抵達。
4.由台東走9號省道→經達仁→過楓港接26號省道經恆春至墾丁→再南行即可抵達。
本篇遊記於瘋台灣墾丁民宿網同步分享
延伸閱讀:
台灣各地縣市景點總表: